不雅词汇,是不是可以出现在媒体上呢?
在报道川普的录音内容时,作为独家报道的华盛顿邮报,在一些字眼上进行了处理,比如用了 f——-。报纸上的做法是不现实完整的单词,而在电视和电台节目中,最常用的方法,就是bleep, 听众不会听到不雅单词,取而代之的是嘟的一声。
在很多地方,比如香港还有美国,对于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有很多条例进行监管,其中一条,就是不能出现粗言秽语,不雅用词。当然,各地也有不同,像香港,合家欢时间过后,也就是晚上九点以后,要求会稍微的宽松一些,而美国则是晚上十点之后。大家如果乘坐飞机,一些 航空公司播放的电影,会在开始前有一段声明,表示影片内容经过了剪裁,这是因为,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规定,说到底,是保护未成年人,和电影分级制度相同的出发点。
但是对于报纸,就没有这样的规定,所以在新闻自由的地方,报纸有风月版也好,粗言秽语也好,并不违法。但是有些媒体会自律,也因为这样,有了大报小报之分,各自走不同的市场,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。因为媒体除了反映一个社会的social norms,也就是社会规范之外,还有着能力去影响社会规范。因此,一个社会需要的是不仅仅恪守社会规范,更能引领社会规范向上,而不是向下的媒体,也确实有不少媒体,承担起了这样的社会责任。
也因为这样,在处理川普的录音的时候,华盛顿邮报进行了这样的处理,总编辑的解释,是在保持报纸的品味和展现足够事实之间进行了平衡,相信他们这样处理,达到了这样的效果。 纽约时报,一家从来没有刊登过“pussy”这个字眼的报纸,却没有进行任何处理,原汁原味的刊登了全文。纽约时报的编辑解释说,经过讨论,编辑部认为,川普作为一个总统候选人,他使用怎样的语言,是有新闻价值的。再来看看其他大报,华尔街日报刊登了“pussy”这个词,但是处理了f字。就算是八卦小报,在处理他们的头版时,也花了不少心思,避免过于直接和不雅,同时又接近原汁原味。
媒体的处理方法,作为读者,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机会:是不希望看到粗言秽语出现在媒体,也就是公共话语领域呢,还是觉得,从新闻到完整性,以及知情权的角度出发,媒体这样代替读者们进行过滤,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剥夺了我们作为读者的知情权?因为,亲耳听见,或者亲眼看见完整的素材,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进行判断?或者,如果不加节制的原汁原味播出,可能会对社会起到一个糟糕的影响?除了不雅用词,还有暴力和血腥镜头,作为大众媒体,比如报纸和电视,是不是必须进行处理,因为毕竟和电影不同,未成年人可以很轻易的接触到。当然,也有些人会认为,互联网时代,越是遮掩,越会激发未成年人透过网络去搜索相关资讯,那还不如大大方方,然后透过这些,正好教育未成年人,告诉他们这些语言,和行为糟糕在哪里。
在互联网上,世界各地都是一样,虚拟社会中的社会规范,要比我们现实生活中低的多得多。各种粗言秽语,不雅用词,不管是实名用户,还是虚拟用户,都堂而皇之的在使用。对于这样的现象,悲观者担心,长此以往,虚拟社会会拉低现实社会的道德底线,改变现实社会的规范;乐观者则认为,大可不必担心,时间久了,虚拟社会中的社会规范会进行自我调整,最终是会向上,而不是向下。
对于这样的不同的观点,大家都可以想一想,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,我们的后代生活的环境。语言规范,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和行为。就拿中文媒体用词来说,网络热词快速的出现在一些专业媒体上,这到底是与时俱进,还是在拉低媒体标准?从而使得媒体无法再承担起支撑一个社会公共语境规范的责任?那么整个社会的公共语境,会不会因此被拖低?从而导致社会规范的标准下降?
另外,互联网上的内容,是需要进行监管,就像当年很多国家,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后,制定监管措施那样,还是透过教育,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 (数码素养digital literacy),从而提升免疫能力?
下节课,介绍一个概念和现象:Yellow Journalism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