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美国大选过后,关于媒体,谈论的最多的是关于假新闻。这是因为有研究显示,在大选的最后一段时间里面,假新闻的阅读量,大大超越了新闻报道。这让像Google以及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遇到了不少压力,因为有一些批评认为,是他们所使用的算法,导致了假新闻的横行。这一点,我们放在最后再聊。先来谈谈假新闻。

到底是哪些人在制造假新闻?看到了几篇非常有趣的报道,一篇关于一堆在马其顿共和国的青少年,轻松利用川普粉们的忠诚度,在社交媒体上轻松赚钱。一个叫做Veles,只有四万五千人的小镇,有至少140个美国政治网站就是这里的年轻人注册的,专门提供假新闻,透过在Facebook上的点击量来和广告分账。(全文:https://www.buzzfeed.com/craigsilverman/how-macedonia-became-a-global-hub-for-pro-trump-misinfo?utm_term=.xjMP93WDW#.rbY2BXDlD

还有一篇是采访了两个曾经的美国失业青年,同样嗅到了川普粉们的忠诚度,于是建立一个政治网站,透过写假新闻在Facebook上赚取分账,最高峰的时候,一个月可以赚到一到四万美元,现在已经成立了一家公司。十分钟,200个字,就是一篇赚眼球的假新闻,关键是标题要耸动。(全文:https://www.washingtonpost.com/national/for-the-new-yellow-journalists-opportunity-comes-in-clicks-and-bucks/2016/11/20/d58d036c-adbf-11e6-8b45-f8e493f06fcd_story.html

补充一点:不仅仅是川普粉追捧假新闻,希拉里粉也有,只不过根据统计,比例低一半而已,(但正如John Oliver所说,有就是有,少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,需要反省),而且在网上能够成为热点的假新闻,都是针对支持川普受众的,这一点,从这些做假新闻的生意人们的选择上已经看出来,谁更有市场价值,谁更加愿意转发。

回过头来,这种场景是不是似成相识?不就是营销号嘛。不过其中一个青年人认为自己做的就是新闻工作,只不过是Yellow Journalism而已。

确实,假新闻不是因为有了社交网站才有,也不是因为有了社交网站才开始传播。Yellow Journalism有着悠久的历史,源自于大约1900年,美国的报纸之间为了竞争销量。

Yellow Journalism的特点,就是用耸动标题,内文几乎没啥内容,用假的采访,误导性的标题,还有所谓的专家。说到著名的Yellow Press的代表,就是普利策和赫斯特两个报纸大亨之间的恶斗,从1985一直斗到1898。

恶斗的结果,导致社会对媒体的批评,认为这样的媒体大亨需要为社会因此遭受多损失负上责任,从而导致媒体自我提升要求。而普利策,源于自己的原罪,开始把自己名下的报纸向着有社会责任,专业化的方向发展,也让他的名字,成为了美国媒体界表彰出色工作者的标志和象征。

互联网使得办媒体的成本大大下降,出于自我表达的需求,或者是投机,从中看到商机,就好像马其顿小镇上的年轻人或者是那两个美国青年人那样,都使得不负责任的假新闻有了传播的可能。

但是,假新闻的传播,是因为技术的问题,还是人的问题?

对于这个问题,我一直很疑惑。社交媒体号称的算法当然是有问题的,因为如果过度依赖科技,比如说,相信科技可以为你度身定做,提供信息,那么就会很容易的掉入陷阱,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,可能是出于商业原因。我曾经尝试订阅了几个,中英文都有的号称定制的新闻推送服务进行比较,结果发现,很多推送的内容其实我并不感兴趣。所以这里面有两个陷阱:1.被服务操控,被动接受信息;2.确实度身定制,但是信息获取会越来越狭窄。

有人专门测试了Facebook的功能,发现如果算法确实对于自己获取信息有影响,比如分别注册一个支持川普和支持希拉里的账号,结果,在使用Facebook推荐功能时,得到的就是截然不同的结果。

但是如果社交媒体的算法只是按照按like,也就是点赞和转发的人的多少,来决定排名,或者展现的先后的话,(如果你相信他们是诚实的),那么,多少,这算是民主的做法。所以,如果在这样的机制下,假新闻排在了前面,那到底是人的问题,还是技术的问题?

就好像,为何这些原本是淹没在大海中的假新闻,会被人发现,而且还会被人热捧?这里有一个具体的例子: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小号提供了一个错误的消息,马上被川普粉们传播。这里有一个例子,那就是一个只有140个粉丝的用户,发了几张照片,认定是有人在用大巴组织人去游行反对川普,结果先被转到川粉论坛,再被大号转发,称为政治网站头条,加上川普自己在Twitter上转发,于是,转疯了,当然,最后,这位原作者删除了原贴,因为他发现自己错了。(全文:http://www.nytimes.com/2016/11/20/business/media/how-fake-news-spreads.html)还好他在美国,不会因为转五百次承担后果。

说到假新闻,很多时候真的要非常小心,因为上面说的这些假新闻,还是这些制造者们透过自己的网站来创作的,有一些网站,就好像金融诈骗网站一样,则是利用模仿新闻媒体的网站来发布消息。成功的一个例子,就是上个星期,这张图片在朋友圈里面传播,乍眼一看:哇,CNN呀,不会有错。(我刚才准备截图给大家看,上了一下这个网站,结果差点中毒!),可是只要仔细看一眼,首先网址有差别,其次页面上有很多整容广告,怎么可能呢?(是不是又是似曾相识,如果正规媒体的页面都是整容广告之类,其实对于这样的网站也会失去警惕性的)。

之前提到John Oliver,推荐他2016年最后一期节目,谈媒体。(节目:https:///watch?v=-rSDUsMwakI) 他指出一点,不应该只看和自己意见相符的媒体,而是需要多看多听。但是多看多听,并不代表轻信谣言和假新闻,对于媒体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。至于过于相信科技,把选择权交给科技,比如社交媒体的算法,那只能说,这是一种trade off,你偷了懒,于是,获得的资讯就打了折扣。

那个做假新闻的美国青年自信的认为,未来,Yellow Journalism最终会胜出,因为真正的新闻过于的枯燥,人们不会有兴趣点击。说到底,他的判断基于他对人性的判断,在这样的人看来,没有对错,没有责任,只有盈利,赚钱才是硬道理。

他的自信能够持续多久,说到底,是每个人手上的鼠标决定的。开放式的社会,谣言自然有纠正机制,而且有正确的资讯随手可及,不像在封闭社会,想要获取另一方的资讯是一种不可能,或者要付出代价。但是因为只看符合自己想法的,慢慢的,对于纠错信息会采取抗拒态度,或者根本看不到。但是,这样的结果,成为这样的信息消费者,又回到这个问题,怪媒体,还是怪自己?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闾丘露薇

闾丘露薇

291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现供职于凤凰卫视。上海出生成长,香港实现理想,成为一个媒体人,相信吵闹不可怕,沉默更可怕。热爱新闻,热爱网络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