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原本打算利用在中东转机的时间,写写印度,但是接到短信,稿子被毙掉了,理由是,不想自揭伤疤。

其实,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,我也经过一番挣扎,因为毕竟我自己,或多或少,在新闻行业的现实运作中,也做过在文中被自己批评的事情。

但是问题是,如果我们媒体自己都不能够面对存在的事实,先不下结论是好是坏,先进行讨论,那麽在监督批评别的行业的时候,那样的理直气壮,其实相当的虚伪,也底气不足。

说不上先要清理门户,但是至少对于自己面对的问题不能选择不闻不问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台湾的一名同行最近写的一篇博客文章,在台湾的媒体界引发不小的反响。这名记者离开工作了十六年有多的报纸,而且是台湾非常有影响力的大报。不是因为不喜欢这份职业,或者在工作中受到排挤,相反,正是因为他对这份职业还有着一种坚持。他在博文中告诉大家,他的离开,是因为他再也无法忍受“业配新闻”侵蚀新闻版面,让他“再也无法说服自己,这是个值得托付的行业”。

“业配新闻”其实就是“软文”。软文是把广告还有宣传,包装成新闻报道,利用新闻在读者或者观众心目中还存在的一点公信力,建立正面形象。这是因为,越来越多的企业,甚至是政府部门发现,打广告过于直接,很多时候还会让受众产生抗拒感,而软文的好处在于不知不觉。当然,这在我看来有点自欺欺人,因为软文多的报纸慢慢的会失去口碑,因为就算大家不明白背后的原因,时间长了,还是会发现新闻怎麽越来越不好看。

媒体就是这样做烂的,当然,对于只看眼前收益的媒体老板来说,和每年的广告收入比起来,新闻做得好不好,媒体名声烂不烂并不重要,只要眼前有人愿意花钱买版面,买新闻。

但是对于新闻人来说,正如这名台湾同行,这却是相当折磨人的现实。自己的工作,虽然还是记者,还在采访,但却谈不上新闻价值,也和公众知情权无关,只有刻意的忽略问题,进行所谓的正面报道,而这样做,其实是在有意的剥夺读者的知情权。

从打工仔角度,拿雇主的钱就要做雇主交待的事情,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,但是作为新闻从业人员,却违反职业操守。在如此分裂的状态下,到底是饭碗重要,还是底线重要,不是太多人能够像这名台湾同行那样选择离开,甚至很快得心安理得,因为大环境就是这样。

看完这名台湾同行的告白,发现香港还算好一些,至少还不需要记者变成广告业务员,去拉客户,完成业务目标。绝大部分的香港报纸,还是把广告,软文和新闻分得清清楚楚,就算介绍吃喝玩乐,至少自己不会是拿着干股的股东。万一被发现利益冲突,或者只是收受了价值过高的礼物,都有可能被请到廉政公署喝咖啡,被调查的日子当然一点也不会好受。

但是仔细想想,依然可以看到广告商对于新闻的影响越来越大,在版面有限的前提下,每出现一篇软文,或者大幅广告,就意味着牺牲了一条新闻甚至几条新闻。一家英文报纸的记者就私下向我抱怨,报社截稿时间越来越提前,为了迁就广告商的版面,对于报社来说,如果版面安排上出现冲突,宁愿舍弃记者的报道。

很多人谈论新闻自由,总是把眼光放在政治影响上,往往忽略了经济的影响。现实中,法律上可以保障新闻自由不受政治权力的损害,却很难避免经济因素的损害。因为除了不需要考虑收支平衡问题的公营媒体,作为一个企业,经营者必须为盈利而想各种方法。

尽管这样,不同的媒体经营者,会有不同的理念。有的想尽办法创收,于是产生了卖新闻的空间,最终由广告部门主导内容。有的则坚持编辑自主,经营和内容分开。在报纸经营越来越难的今天,选择后者需要勇气还有眼光,所以我总是觉得,有怎样的经营者,就有怎样的报纸。

作为一个报纸读者,我总是不能相信,一份充满了软文的报纸,会是读者心目中的一份好报纸。到最后,读者会用脚来投票的。

软文,其实是把读者当成傻瓜。但读者真的这样好骗吗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附上台湾同行黄哲斌的博文:乘着喷气机,我离开中国时报http://www.my1510.cn/article.php?id=eea8ba224471941a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闾丘露薇

闾丘露薇

291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现供职于凤凰卫视。上海出生成长,香港实现理想,成为一个媒体人,相信吵闹不可怕,沉默更可怕。热爱新闻,热爱网络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