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应邀写的一封信,已见报,这里是完整版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亲爱的深圳,

虽然这十多年来,我一直生活在你隔壁的地方,只不过是一河之隔,从我的家到你那里,最多也就是二十分钟的时间,但是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一条河,总觉得大家变得陌生起来。

曾经我们是如此的熟悉,我还记得第一次到你这里,那是八十年代末,我刚刚进入大学。虽然来自繁华的上海,但是还是被你这里的五光十色所震撼了。那个时候我就知道,当我大学毕业之后,我应该会来到你这里。

四年之后,我提着一个箱子来了。算了一下,其实我在你这里停留了三年多的时间。那段时间,正好是我真正认识社会的时候,在你这里,我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,他们带着梦想来到这里,用尽不同的方法,最终有的成功了,当然,所谓的成功就是赚到了钱,有的则失落的回去自己的家乡。

至于我自己,梦想要小很多,一份稳定的职业,一种安定舒适的生活。也因为这样,和同龄的朋友一起,我们在这个城市找到太多的乐趣。我们去水库郊游,逛逛荔枝公园,城市里面到处都是大排档,或者可以去蛇口那些充斥了外国人的酒吧,感受一下西式文化,当然最吸引人的,就是每天晚上九点半之后打开电视机,等待着香港电视台英文频道的电影,而这些电影,或多或少,成为自己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。

如果说这样的生活和上海在那里不一样,那就是打发时间的方式。在上海,我会不停的在这个城市里面行走,那是一个适合走路的地方,虽然现在这些年,能够走路的地方开始变少了,但是在深圳,从那个时候到现在,走路都不是太让人享受的事情。也许是因为道路太宽,建筑太高,而狭窄的那些,又过于的拥挤,能够慢慢行走的地方,却又单调的只能够行走。整个城市的设计,一块块的自成一体,你可以在一个个封闭的区域里面活动,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分割的一块块无法连接起来。这种感受这些年越来越强烈,一个个小区,一栋栋购物中心,好像一块块的孤岛,如果没有车,几乎难以想象如何在这个城市移动。

现在回想,呆在你那里的几年,几乎没有看过书,这有我自己的原因,眼前的东西太多太眼花缭乱,和读书相比,这些东西显得轻松很多,而且也能从里面学到不少东西,但是读书毕竟不同,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思考,也可以让这个城市的人和城市一起,过滤到一些浮躁。当然,也有你的原因,这不是一个鼓励读书的城市,尽管到了九十年代末,你拥有了那样大的一个书城,但是我每次去,都会觉得,面对如此多的书籍,不知道如何下手。虽然书城总是人挤得满满的,但是我总觉得,这并不是意味着人们真的爱书,因为一个城市,如果缺少独立书店,至少应该像北京上海那样,有一两家听上去都能够感受到书香的书店,那也就意味着这样的城市,其实阅读并不是受欢迎的事情。这一点,虽然香港有着同样的问题,但是至少它还有那些辛苦经营,但是却不得不承认算是文化标志的二楼书店。

当然把你和上海比较一点也不公平,就好像把你和我现在生活的地方,香港放在一起,然后数落你不足的地方。毕竟你还年轻,才三十年的时间,而其他这两个城市,都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。一个城市的味道,是需要时间积累的,就好像参天大树,再怎样着急,也只能够一点点的成长,可以做的,就是让它生长的健康顺利一些。

也因为这样,当别的城市在谈论如何保留的时候,你要想的,是如何寻找新的东西。我总是在想,你有如此多的不同风味的餐厅,因为这个城市住着不同口味来自不同地方的居民,如何能够把这些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也融入近来呢?当然,不是小人国,也不是世界之窗,甚至是东部华侨城这些人工景点,而是一个个有不同味道的社区,就好像走在台北,当你想要寻找文化气息,想要偶遇那些你仰慕的文化人的时候,你可以去温州街,如果你想要体会台湾还遗留的和风的话,可以去林森北路,还有永康街上透露着主人们不同品味的咖啡馆。这些地方之所以吸引人,因为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是专为游客设计的毫无生气的景观,千万不要像首尔那条满是欧洲风情咖啡店餐厅的小街,第一眼有些惊艳,看多一眼,则感觉到它骨子里面的做作。

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奇怪,和广州相比,你的媒体没有像他们那样在中国打响名堂,如果说广州的媒体因为受到香港的影响的话,那末离香港更近的你就更没有理由这样了。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你觉得,经济影响力更加实在,但是不要忘记,在这个讲求软实力的时代,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和比较,也是一样。就好像和香港的朋友说起你,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按摩洗脚,我想你一定觉得非常的不情愿,也相当的委屈,但是只要在这个城市走走,那些越来越大的招牌,即便你觉得和你想要的城市形象不匹配,但是却正是这个城市形象的写照。

我知道你也在尝试很多的事情,比如做音乐基地,搞音乐节等等,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,这些官方干预太多的活动,终究无法营造出影响力,如果你没有给搞手们空间,在中国设定一个被认可的高标准的话,始终只会是给自己看的形象工程,但是要记住,别人不会因此而买账,而承认你在文化发展上的努力。

文化需要的是空间,北京之所以成为文化中心,必须看到,因为它的空间要比其他的城市大很多。也许正因为它是首都,所以反而少了顾忌和条条框框的限制,于是有了现在的文化地位。

如果你认为,只要把旅游文化发展起来,只要有标志性的文化活动,以及标志性的文化建筑,那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的话,那末我想,我的这封信对于你来说,毫无意义。在我看来,一个有文化,尊重文化的城市,是提供个人发展文化的空间,创造这种空间。政府可以做的,是为那些有热情,有才能,有创意的想法提供实现的可能。

虽然你有了世界知名的大芬村,但是那毕竟还是经济活动,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艺术天堂,因为真正的艺术不是复制,而是创作。我还记得有一年,听到你这里一位负责文化事务的领导自豪的说,大芬村那里有了最新的复制技术,让人无法分辨真品和赝品。如果对于艺术的认知是这样的话,所有关于发展文化的讨论,在我看来,和一个个房地产项目的发展没有任何的分别。

其实这也是我最最担心你的地方,文化创意的发展,出发点到底是为了什末?是为了文化和创意的本身,让你成为一个者正具有文化气息的城市?还是当成产业来搞,当成新的生财工具?这一点,如果不想清楚,不确定清楚,那麽未来,也就是成为一个不同包装形式的大芬村而已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闾丘露薇

闾丘露薇

291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现供职于凤凰卫视。上海出生成长,香港实现理想,成为一个媒体人,相信吵闹不可怕,沉默更可怕。热爱新闻,热爱网络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