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虽然距离缴税的期限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,但是已经开始感觉到缴税的紧迫感和每年一次的压力。

尽管有压力,但还是心甘情愿。首先,香港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和其他地方比已经很低,这个财政年度的免税额有十万多元,标准税率百分之十五。其次,作为纳税人享有的福利,香港比上不足,比下却绰绰有余,象公立医院,公立学校,公立房屋,以及低收入人士的综合援助等。

但是,正是因为纳了税,当然关心政府的钱会怎样花,这也就是为何,关于高铁项目,包括现在刚刚结束咨询的是否在2023年举办亚运会,都引发热烈的讨论。

特区政府当然在乎香港未来的影响力和形象,也因为这样,力推2023年举办亚运会。对于外界批评,申办亚运是好大喜功,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对立法会议员表示,自己在2023年肯定不在特区政府之中,「如果说是风光,肯定不是我的风光;我只希望大家给香港未来一个机会,给香港年轻一代一个机会,在13年后有共同奋斗的目標。」

很多时候,确实没有个人野心参杂在内,但是即便出发点是为了香港好,也并不代表决策一定正确,因为一批人的视野,判断,肯定无法代表整个香港社会,也因为这样,需要社会有充分的讨论,支持,反对,中立,让不同的声音出来,让大家思考再思考。聪明的政府,会通过一次次的思考,然后再决定下一步。

官员说,要给年轻一代一个机会,问题是怎样的机会?如果这六十亿能够放在教育上面,是否让年轻人的机会更多?如果看去年,特区政府在公共开支方面,确实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,比如教育公共开支只占GDP的3.6%,有学者找到了美国CIA的一个网站,https://www.cia.gov/library/publications/the-world-factbook/,在里面可以看到,在全球182个经济体中,香港的这项开支排在128位,不单在其他三小龙的后面,比印尼还要低。学者认为,教育投入不足,会导致经济停滞,而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,对于确立香港的独特地位非常关键。

如果说为了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,那末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,维持香港的核心价值,都显然要比这个口号更加政治正确。而且香港一路走来成为这样,一直没有宏大的口号,没有具体的目标,过去的年轻人做得到,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能够做到。

官员又说,办亚运可以提升香港人的生活素质,促进体育运动,在过去这段时间的讨论中可以看到,很多的人提到香港的体育场地供不应求,即便不办亚运,政府依然可以投入更多资金在场地建设以及体育运动推广上,现在倒是显得有了先决条件,亚运和推广体育被人为的对立起来。毕竟和内地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的方式不同,香港的优秀运动员更多来自个人选择,因为兴趣,或者是看到前途,也因为这样,政府需要的做的,正是提供机会和环境,比如足够的训练设施和场地。

特首曾荫权在他的facebook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:“我们也要认真思量,向运动员提供了培训设施和財政资助,確保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,是否就已经做够?日前我到广州亚运会场「探班」时,把握机会和运动员交流,他们异口同声对我说,支持香港申办亚运,而在昨天,多名运动员出席立法会会议时,也向议员道尽他们支持申亚的肺腑之言。他们希望可以在自己的地方作赛;希望在赛场上,听到同声同气的香港人为他们打气;希望在自己熟悉的地方,踏上颁奖台,与全港市民一同分享荣耀。我相信大多数运动员,都渴望在自己的体育生涯里面,有过主场作赛的经验。给他们机会去进一步发挥潜能与及和支持者分享殊荣,正正是鼓励他们的最好方法之一,希望有朝一日,我也能在香港为正在参与亚运或其他大型运动会的本地健儿,摇旗吶喊,见证他们的非凡成就。”

其实香港运动员的处境本来就可以更好一些,06年多哈亚运会取得佳绩,黄金宝的心愿是香港能够单车训练场地,当时政府承诺,会造一个全天候的单车训练场,不过现在距离最后竣工,还有三年的时间。即便不办亚运,不是主场,有个训练场,对于运动员来说更加实际,因为比赛可以在任何地方,但是要取得好成绩,需要的是平时优质的训练场所和充裕的训练时间。

作为一个纳税人,如果问我,是否支持办亚运,我会觉得,如果因为看到内地办大型活动的场面而羡慕,那大可不必,因为不管是亚运还是世博,重头戏在于经济版图的扩张,这一点香港已经没有空间了。如果是为了推动体育,那末游说立法会拨款兴建设施更加实在,也更加有效。如果为了树立香港的形象,城市的形象和名声不是由一场大型活动来决定的。如果为了凝聚人心,用这样的方法,说实话,有点老土,就像有段时间特区政府官员的八股讲稿一样,人家都早都不用了,还模仿啥?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闾丘露薇

闾丘露薇

291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现供职于凤凰卫视。上海出生成长,香港实现理想,成为一个媒体人,相信吵闹不可怕,沉默更可怕。热爱新闻,热爱网络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