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华商报专栏

-------------

在哈巴雪山下的一个村子闲逛,听村民介绍,差一点,每户一年也可以有一万多元的收入。村子里面不少人家都造了新房子,从那些铝合金的窗户,还有大门贴上的瓷砖可以看出来,这些建筑材料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,也算是现代化新农村的一种标志,尽管在我这样的外人看来,和传统的建筑显得有些不大协调。

每家每户都种着果树,于是向一名村民打探,是否可以买一些解解馋。这位村民连连摆手,原来他不是果树的主人。不过,也许是看到我们当中不少人背着照相机的缘故,他居然认定我们都是记者,开始诉苦。于是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,空地上堆满的碎石原来是准备在村内铺水泥路的,不过修路成本要每家分摊,每户四千元,政府只负责提供每平方米一袋水泥。村民指着那些碎石说:“新农村,新农村,这不是增加农民负担吗?”“难道水泥路不好吗?”我们有些好奇。“有什麽用呢?”他反问我们。

于是环视了一遍周围,村边就是一片原始树林,还有一条小溪流过,虽然是碎石泥路,但是就算下雨湿了,走起路来并不觉得泥泞。这里的村民每家都有马匹或者骡子,用来载货或者是接送上下山的游客,水泥路对于这些动物来说,反而并不好走。最重要的是,四千元,其实就是一头骡子的价格,而一头骡子,在旅游旺季,可以为这里的村民带来的收入,几乎占了年收入的一半。

每次到偏远的山区,总是感叹,如果没有那些公路,当地民众很难改善生活,因为物流不便,也深深感觉到那句“要致富,就修路”的口号,自然有它的道理。但是同时一直认为,要建设像公路这样的基础设施,那应该是政府的责任。中国富裕了,应该尽这样的义务。

村村通的设想,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农民,但是中国的事情总是这样,落实的时候变了味道,农民看不到好处,同时还有不满,因为如果最终要把成本分摊到农民头上,那末有些农民就更希望,这些钱可以拿来做一些其他的,对他们来说,更加迫切的事情。

和一名丽江郊区的农民聊起机电下乡,他很不以为然。他说,其实如果真的要补贴农民,不如补贴大家购买现代化的生产工具,但是在他的那个村子,如果和村领导没有太好的关系,是拿不到补贴款的。这些农业机械动不动要上万元,那不是家家农户都有能力承担。倒是那些下乡的家电,很多只要一千块钱,虽然能消费的起的人很多,但是问题在于,这些东西只是消费品,而且是很低端的。

给农民提供折扣家电汽车产品,听上去很吸引人,但是在我看来,就像那条村子马上要铺设的水泥路一样,只有消费,却看不到农民可以得到怎样的回报。如果真的要帮助农民,应该不是鼓励他们花钱,而是应该鼓励和教会他们学习去赚更多的钱,来增加收入。现代化的生产机械,科学的养殖方法,教授他们更多的手艺,这些对农民的帮助才是更实实在在。

这位农民感叹说,从小父辈教育,做人要勤劳致富,但是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。他曾经一个人耕种二十亩地,养了二十头猪,累死累活,扣去成本,一年下来只有二万元收入。而现在,他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,收入翻了两番。于是,他再也不想回农地干活,做一个耕种的农民了,尽管还有一些土地。严格来说,他已经成为一名进了城的打工者。

在大量消费品涌入农村的时候,也应该想想,我们是鼓励农民把手头的钱花掉,还是投资掉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闾丘露薇

闾丘露薇

291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现供职于凤凰卫视。上海出生成长,香港实现理想,成为一个媒体人,相信吵闹不可怕,沉默更可怕。热爱新闻,热爱网络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