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南都周刊专栏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
如果说香港的大学校园,哪所对我来说最有感觉,那一定是港大。晚上上课的时候,从般咸道的门口拾阶而上,阶梯不宽,走两段就会有点吃力,因为港大依山而建。再坐电梯到平台,那是最热闹的地方,各种各样的海报,有的时候会遇到学生在那里搞活动,从文娱广告到抗议请愿。每次经过那里,我会想起自己在复旦读大学的时候,食堂门口的那片布告栏:一个小小的空间,却好像一个学校的灵魂,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形态,组成了一个大学的样子,我没有见识过八十年代的北大三角地,不过在我的想象中,也应该是同样的感觉。

 

也因为这样,香港大学百年,对于自己来说,总觉得有些关联,虽然算不上校友,但至少在这所学校里面,学习过,感受过,明白一所好的大学,对于社会的重要。

 

一直觉得港大很精英,这是因为,如果数数香港的高官,就拿这一届的15名司局级官员中,港大毕业的有十一个。而那些香港著名的大律师,大医生,只要是在香港本地接受的高等教育,绝大部分也是来自港大。也因为这样,香港大学曾经被称为香港的“东京大学”,一所培养“官员”的学校,最新的调查显示,香港的公务员当中,港大毕业的超过了一半。一直觉得港大和中文大学比较的话,后者要显得反建制和自由派的多,尤其是香港的社运界,名气的那些,搬起指头数数,中大培养出来的占了多数。

 

这当然和两所大学的历史有关。已经一百年的香港大学,曾经是殖民地时期,唯一的一所可以为本地华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大学,学校到1961年,只有两千名学生,也因为这样,看看这些学生的履历都非常的相似,如果中学不是名校,英文不佳,要考入港大,机会几乎为零。而随着英国政府在香港管治的本地化,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本地华人产生需求,那香港大学,自然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,甚至后来,有人把政府内的高官们分出一个“港大帮”,除了公务员系统,这些港大的毕业生还垄断了香港的医疗和法律领域。

 

六十年代,以中文授课的中文大学获得政府成立,但是这个时候,依然只有英文是合法语言,这也使得进入官场和公务员系统的依然集中在香港大学,直到1974年,在香港一批学生发起了中文运动之后,中文才获得了合法地位。至于在专业领域,中大到了七十年代才开设医学院,直到1993年,香港大学里面,只有港大才有法律学院。

 

因为反殖民的传统,中文大学充满了抗议精神,有着反叛传统,不少中大生甚至很看不起港大,觉得那是培养殖民地精英的地方,港大的学生太乖。八十年代,为了抗议当时港英政府的教育政策,中大学生全校罢课,虽然在香港,七八十年代,能够读上大学的自然被归入社会精英,但是和多数走仕途以及专业类路线的港大学生相比,盛产反殖民统治人物的中大培养出来的学生,气质还真的很不一样。

 

其实关于港大的争议,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过。2006年,在接受了李嘉诚十亿捐款之后,港大校务委员会决定,把港大医学院改名为李嘉诚医学院,而医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887那年的香港中西医书院,孙中山就是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。这个决定遭到很多医学院毕业生的反对,他们拿出港大的校训“ 明德格物  “质问校方,一个勉励学生进德修业的学校,这样做,难道不是在告诉学生们:钱才是成功的标准?

 

不过最令社会关注的,还是锺庭耀事件。2000年,港大民意调查中心主任锺庭耀在媒体发表文章,指当时的行政长官董建华透过校长向他施压,要求他停止对港府和行政长官的民望进行民调。事件公开后,政府否认并且指锺庭耀损害政府声誉,要求锺庭耀解释,香港大学成立了独立调查委员会,传讯相关人士,最终,在社会舆论,以及港大师生要求下,当时的港大校长以及一名副校长辞职,算是为港大挽回了声誉。因为对于大学来说,独立的行政以及学术研究权利,是一所大学的基石,没有这些,大学只会沦为为政府服务的高级培训机构而已,无法承担起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,在限制之下,创造力会被扼杀,也不可能解放思想,同时丧失学术意见的中立客观。

 

让港大一直骄傲的是孙中山,1923年,他在陆佑堂,也就是这次港大举行百年庆典的地方,发表过演讲。当年孙中山的演讲,由港大学生会主办,在演讲结束之后,孙中山被学生们抬出了讲堂,要求他和场外师生们合影。对比当年的历史,再看这次百年庆典中的陆佑堂,同样的地方,会发现,达官贵人高朋满坐,学生却寥寥无几。也因为这样,一场讨论展开到现在:港大曾经引以为荣的价值,还在吗?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闾丘露薇

闾丘露薇

291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现供职于凤凰卫视。上海出生成长,香港实现理想,成为一个媒体人,相信吵闹不可怕,沉默更可怕。热爱新闻,热爱网络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