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最近这些年很少看港产片,但是回想一下,二十多年前,当我还在复旦读书的时候,港产片,粤语歌,是打开世界的其中一扇窗。集体宿舍里面的海报,全部都是港产女明星,钟楚红,张曼玉,她们的打扮还有化妆,至少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面,影响了不少我和我的女性同窗们。

不过刚刚过去的星期四,果断的决定看一部港产片,陈果导演的“那夜凌晨,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”,这是这部电影第一天公开放映。买票的时候发现,位置已经剩下不多了。

倒也不奇怪,这部电复印件身是根据一部香港的网络小说改编的,这部在网络上连载的小说,因为受欢迎,最后被结集出书,读者们自然很想看看,改变成电影,会和原作有多大的出入,或者会有多大的相似;而导演是陈果,他被视为“香港制造”的代表,而”香港制造“是他在97年拍摄的电影,讲述香港人面对回归的复杂心情。他拍摄的电影不多,上一部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,套用一些评论的说法,他拍的是“原汁原味”的香港,没有像一些电影人那样,为了打入内地这个更广阔的市场,而非要加入一些“新鲜元素”,和内地合拍电影,因为如果完全本土制作的话,会无缘内地市场;而“香港精神”和“本土”是最近这两年在香港讨论的非常多的问题,很凑巧的是,红VAN,也就是香港街头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之一的红色小巴,加上司机,坐满正好17个人,而今年正好是香港回归17年,在这个第17年的时候,香港正在就普选,自由行,和内地融合等等的问题进行着讨论,有点像这部电影中的那辆小巴,不知道要开向哪里。

也因为这样,这部电影还没有公开上映前,已经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,就连美国的“华尔街日报”也专门报道了这部电影,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标题“现代香港启示录”,让这部原本只是根据网络科幻灵异小说改编的电影,变成了一个富有政治和现实寓意的寓言和黑色幽默。

不过这是媒体或者观众们自己的诠释,还是这部电影的制作者想要释放的信息?我不想剧透剧情,不过里面一些对白,确实针对时弊,甚至有点植入广告的感觉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往往是这些对白,会在场内引起阵阵笑声。

97年的”香港制造“,让陈果的名字为人所知,他觉得,那是因为事实造英雄,但是那时候的香港人,对于政治并不热衷,电影有点叫好不叫座,而这次,显然很不一样,而陈果的回应也非常的有意思:

「如果票房真的好,你可以说是英雄造时势,哈哈哈。从两部电影也能看出,我们香港变了,我们香港人也变了。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,过去不知多少政治犯来到这里,就算不是政治犯,也是为了逃离政治逼害,大家来到这里,都不讲政治,这么多年来都是政治冷感,可现在不知为何,好似很多人都热衷政治,可能有些事杀到你身边,你不能不理,这是很悲哀的。」 

其实这部电影,故事只是讲了一半,但是能不能够拍下集,关键要看票房是不是能够达到陈果心目中的三千万港元。因为只能依靠香港本土市场,这倒又变成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:香港的院线很现实,票房好才会在院线排期时间长一些,档期多一些,所以结果会很公平,因为由香港的观众们用脚投票,来决定下一辆红Van能不能够开出。

华商报专栏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闾丘露薇

闾丘露薇

291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现供职于凤凰卫视。上海出生成长,香港实现理想,成为一个媒体人,相信吵闹不可怕,沉默更可怕。热爱新闻,热爱网络。

文章